現代教育理念真的搞清楚什么是素質教育了嗎
素質教育始于古希臘自由教育和中國孔子“做人”,“成人”人本教育。古希臘文明之所以能達到古代世界的頂峰,不是因為他強大的財富,而是因為教育培養了自由的精神。它強調人在本質和目的上是理性的,道德和精神的存在,人類教育應該是為了知識,追求真理,從而實現精神的培養。這種教育是為了人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??鬃咏逃哪繕耸亲屖芙逃摺俺扇恕被蜃兂伞熬印?,而“君子”的核心就是“仁”。與自由教育相比,兩者的目標都是指向人:然而,自由教育側重于人類精神的培養??鬃咏逃珜诵曰⒅厝藗惤逃?。因此,中國教育強調和持中,反求群體倫理和社會主義成為我們的傳統。作為社會發展中的人,“成人”考慮到人群倫理,應該說是可以理解的。問題的關鍵在于把人放在哪里。隨著中國教育的發展,一開始沒有真正突出的人文主義,社會主義或功利主義一直占上風,值得我們深刻反思。

素質教育的內容不僅要通過傳統的顯性課程來傳授,還要特別注意隱性課程的實施,這幾乎是自古以來所有學校的一致做法。知識可以從彼此那里教和學習。當然,如果你不教或學,你就不會理解和掌握知識,但人們的素質不僅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獲得,還需要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。就古典淵源而言,早就有教育來自生活的例子。例如,祖先的生活與宗教密不可分,因此宗教已成為學習禮儀的必要階段。漢朝以后,崇拜和其他禮儀也成為校園生活的重要活動。唐太宗之后,除了中央國子監督地方州學外,“廟學”制增和縣學,直到晚清不變。即使宋后興起的學院教育和佛教學院教學都有“廟學”影響。直到香港中文大學通過學院和學院的平行制度促進素質教育,它也是對課程形式的有意識應用。
“二戰”到目前為止,科學綜合和產業綜合的趨勢在發達國家越來越突出。在高等教育方面,減少專業數量,倡導跨學科,加強課程融合,注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已逐漸成為我國大學發展的主題。在這種環境下,人的素質如何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,是關注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。然而,良好的思想道德因素中,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“做人”靈魂是在人民心中促進國家和民族前進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。在西方大學,他們稱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“德育投資”,感覺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。因此,德育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學校的必修課;如美國公民課:日本社會課;加拿大道德價值教育課;新加坡和比利時道德教育課;匈牙利世界觀基礎課等。中國大學還專門開設了思想政治道德課程。國家組織了多次專項研究,反復改進。

要正確認識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相互借鑒融合的問題。通識教育是一種哲學觀,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觀,兩者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問題。事實上,大學素質教育的提出相對較晚。通識教育的許多做法可以直接用于素質教育,如國外“22攻讀方式”等。一些著名學者甚至指出,通識教育“其實是綜合素質教育。”。在這里,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完全等同。雖然不準確,但應該看出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密切關系是相對的,近年來兩者都有相互接近的趨勢。雖然素質教育不是一種方式,而是一種思想觀念,但素質教育并不排除通過某種方式加強;雖然素質教育不注重設置多少門課程,但可能更注重一種能力、一種思維形式或情感傾向,素質的表現是基于扎實的知識素養,基礎知識和技能仍需通過傳統課程教學:雖然通識教育相對于專業教育,但美國大學現在也注重通識教育作為理念和方法,也可以適用于專業教育。